我于2002年11月29日——12月1日隨溫州經濟學會組織的考察團前往溫州,考察了八個著名企業,時間雖很倉促,但感觸極深。
初進溫州,溫州的城市景觀令我感到很詫異,遠不是我想象中的溫州的樣子。我以為溫州作為一個經濟十分發達的沿海開放城市,應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從飛機場進市區的道路兩旁,整體而言,2—3層的獨立小樓均顯得較為破舊,幾乎未見有規模的樓宇。逐漸進入市內,也仍然見到許多地方還是顯得有些破爛不堪。我不禁感到很是不解,這樣的溫州,經濟談何發達?都說溫州神奇,神奇在何處?帶著疑惑,我開始了了解溫州。
一、溫州的過去與現在
溫州,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瀕臨東海,占地面積1178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僅占17%,多是山區。因其特殊的地理現狀,溫州的自然資源十分貧乏。而解放后到1978年,國家給溫州投資僅5.9億元,改革前的1978年溫州國有工業的總產值就只占全市的35.7%?,F在,溫州地區750萬人口,其中外來人口239萬,外出人口154萬多。就是這樣一個十分落后、十分貧瘠的城市卻在20多年的時間里創造了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奇跡。到今年,溫州已擁有多個國 家 級稱號——“中國鞋都”、“中國低壓電器之都”、“中國印刷城”、“中國泵閥之鄉”等等?,F在中國每10個人穿的鞋,就有5雙產自溫州,全國十大真皮鞋王,溫州占40%;七大真皮名鞋,溫州占43%;鞋類中國馳名商標,溫州占40%;鞋類國家免檢產品,溫州占56%。溫州市擁有七個中國馳名商標,而遼寧省僅有八個。
鞋業正是溫州目前的第 一大工業?,F有4000多家制鞋企業,2001年總產值達296億元。全國大的30家鞋生產企業,19家在溫州,其中奧康排第二,江蘇森達是中國第 一。溫州奧康皮鞋、康奈皮鞋、紅蜻蜓皮鞋、東藝鞋業等均有中國名 牌或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由于制鞋業的高度發達,使溫州形成了以鞋業直接帶動的鞋業產業集群,促進了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例如水頭鎮,其豬皮革產量即占全世界的1/8,由此可窺一斑。
服裝業是溫州的第二大工業。2001年產值265億元,多的是西服,其次是休閑服。著名企業有報喜鳥、莊吉、法派、美特斯?邦威等,其中美特斯?邦威是國內大的休閑服企業。
低壓電器是溫州的第三大工業。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排名第四的正泰集團,也是溫州大的民營企業,全國一半以上的斷路器是正泰的產品。在溫州,德力西集團、天正集團等都是全國赫赫有名的低壓電器企業。
第四大工業是人造革,溫州是全世界大的人造革產地,全國一半以上的人造革由溫州出產。
此外,溫州尚有70幾億產值的塑編袋,有50億產值的鎖具,占全國一半以上。以太陽鏡為主的眼鏡約有45—50億產值,主要對外出口,擁有70%的世界市場占有率。作為“制筆之都”,溫州有75億支的銷售量,達16億元的銷售額,其中以水彩筆多,其次是活動鉛筆。此外,剃須刀、紐扣、拉鏈也有很大的產量。溫州還給美國軍隊、聯合國部隊提供服裝徽章。這是溫州企業家在中央臺“新聞聯播”上獲悉美國軍隊要換服裝后,立即抓住了市場機會的結果。
二、溫州人的個性
有人這樣評價溫州人——“南方人的身材、北方人的豪爽、猶太人的智慧”。這并不能充分地表達出溫州人的特點。溫州人的個性表現在普通溫州人的身上。有這樣一個使一位北方大學生很受啟發而對于溫州人來說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1983年西北大學中文系的一位學生讓校門口一位十八歲的溫州姑娘補鞋子。大學生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問:中學畢業干這個,不怕人家看不起嗎?姑娘也以同樣的口吻反唇相譏:你穿雙破鞋就被人瞧得起嗎?大學生又問:你補鞋打算補到什么時候?姑娘又嫣然一笑:補到人人都打赤腳為止。玩笑開過之后,大學生正式問道:說真的,將來打算干什么?姑娘一本正經答道:想開一家小店,自己當老板。大學生感到不可思議:好大的口氣,你有資金嗎?姑娘似乎對這個書呆子有些不耐煩:你沒看見,我這不是正在攢錢嗎!
溫州人個性的某些特征,在這個補鞋姑娘的身上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首先是傳統的身份等級觀念淡薄。溫州歷史上由于地處浙江東南一隅,較少受到正統的傳統文化的影響,過去就十分貧窮,國家慮及溫州距臺灣較近,可能會發生戰爭,使之因備戰需要而成為配置資源的“棄兒”,從而較少受到計劃經濟文化的影響。由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干部、職工和農民身份的終身制甚至是世襲化幾乎影響不到溫州人,因此,與多數中國人比起來,溫州人的身份等級觀念要淡薄得多。補鞋姑娘并不認為自己在人格上低人幾分,這也是溫州人較早進入那些歷來被認為低人一等的非公有制經濟和商業服務領域,從而率先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溫州人生活態度十分頑強、灑脫。補鞋姑娘在生活的重負以及大學生認為的心理壓力面前仍不失幽默,特別是她說要補到人人打赤腳的那句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溫州人生活態度的頑強、灑脫,在1994年8月的那場毀滅性的17號臺風面前表現的尤為典型。那場臺風過后不久,來溫州的外地人甚至很難從溫州人生活的表面上看出這里剛剛遭受一場直接經濟損失100多億元,死亡人數達1000多人的百年未遇的浩劫,更沒有什么人在各級政府門前哀求救濟。
再次是溫州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強。傳統的計劃經濟要求人們成為一切聽從安排的“馴服工具”,個人沒有身份自由和選擇權利。但改革前的1978年,溫州國有工業的總產值就只占全市的35.7%,不用說農民,連城市居民也多數沒有被國家包下來。而溫州人均耕地在那時就只有半畝,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面臨就業和生存的巨大壓力,逃荒要飯倒是時有出路,從而養成了不依賴國家的自主意識。姑娘外出謀生,喜歡獨立自主地補鞋子,將來有錢了喜歡獨立自主地開店當老板。在這方面,將外出的溫州人與外地人在職業選擇上的傾向進行比較,就可以明顯地看出溫州人與其他地區的人在個性上的反差。在700多萬溫州人中,外出溫州人有100多萬,這些人從補鞋子或在市場上擺攤到投資成百上千萬甚至上億元辦企業或市場,基本上都是獨立經營的。而70-80萬來溫州就業的外地人除了一部分技術、管理人員外,基本上都是“打工”的,極少有獨立辦企業或在溫州的市場上做生意的。
三、溫州精神
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把溫州人精神概括為: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精神;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創新精神。
在這里,我介紹幾位企業家。
周大虎,溫州市大虎打火機廠廠長,企業創辦于1992年,從一個家庭作坊開始,成為全國打火機行業龍頭企業。創辦企業的主要原因是其愛人1991年因所在國企倒閉而被迫下崗。創業之初,為了要干出一番事業來,他和愛人、兒子全家三口從剛裝潢好的新家搬進租來的300平方米的破舊廠房,一家人擠在7平方米、一沒窗戶、二沒空調的小閣樓里艱苦創業,每天工作17、18個小時,發誓“不搬新廠房,決不搬家”。當時,廠里沒有衛生間,沒有洗澡間,也沒有吃飯的地方,只能吃路邊的飯攤,只能把100多米外弄堂里的公共廁所當作自己的衛生間。這一住就是整整五年,在搬進新廠房的同一天才搬了家。1998年,該廠即被國家授予“中國防風打火機強生產企業”,帶動溫州打火機行業不斷走向成熟,市場占有率達世界市場份額的80%,使日本從大的打火機生產國變為大的進口國。
南存輝——正泰集團董事長,1984年開始電器業創業。這位被《福布斯》列入中國首富前50名的中國民企精英,創業之前只是個子承父業的修鞋匠。南存輝的少年時代充滿了艱辛與磨難。從6、7歲開始,南存輝就挑著米糠,提著雞蛋上街賣。南存輝的父親是溫州市樂清柳市鎮人人皆知的老鞋匠。13歲那年,他初中剛畢業,父親在一次勞動中腳被水泵砸傷,臥床不起。作為長子,南存輝毅然輟學,挑起父親的工具箱,早出晚歸,一晃就是三年。一個寒冷的冬天,補鞋的錐子不小心深深地扎入南存輝的手指中,他咬牙拔出錐子,用片破紙包上傷口,堅持為客人補好了鞋子?;貞涍@段“非常經歷”時,南存輝說,“修鞋那陣子,我每天賺的錢都比同行多,我就憑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點,質量可靠一點?!边@就是當今全國赫赫有名的企業家早期的創業歷程。
王振滔——奧康集團董事長,是逆境而起成功的典范。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廣場一把大火將5000多雙溫州假冒偽劣鞋銷毀。當時,1965年出生的王振滔正在做皮鞋推銷員。這場大火燒痛了所有溫州人的心,王振滔決定白手起家自己生產皮鞋,決心為溫州的產品正名。到1999年12月15日,杭州再燃起一把大火,但這次卻是把模仿奧康的假冒鞋化為灰燼,這場大火正是王振滔點燃的?,F奧康集團成為僅次于森達集團、全國排名第二的制鞋企業集團。其15年勵精圖治、創業奮斗的艱辛歷程又能有多少人清楚呢?
胡成中——德力西集團董事長,1984年開始創業,裁縫出身;周成建——美特斯?邦威董事長,裁縫出身,曾做紐扣販賣生意……
溫州的企業家幾乎是清一色的民營企業家,這里,我不可能一一列舉。除了我考察的這些全國知名企業外,我相信每一位已有所成就的溫州企業家的背后都會有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這些發人深思的點點滴滴匯聚成了今天溫州經濟滾滾向前的滔滔大河,令人羨慕,更令人欽敬。
四、深刻的啟示
由于時間關系,溫州許多全國著名的企業未能去參觀,比如,康奈鞋業、康泉熱水器、報喜鳥西服、莊吉服飾、章光101集團、奧豹制衣、東藝鞋業等等。溫州知名企業如此之多,簡直令人嫉妒。溫州考察之后,對于如何辦好企業,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1.市場競爭殘酷無情,順規律者昌,逆規律者亡,什么規律?市場經濟規律、顧客為本規律、質量為本規律、誠信為本規律、員工為本規律、優勝劣汰規律……
2.企業大發展必須要有全國及全球化的戰略眼光。溫州任何一個全國知名企業,無一不是盡早把市場瞄準全國甚至瞄向全球。
3.必須永遠創新,不創新則不發展或被淘汰。
4.任何成果要想取得進展,心動不如行動,心動必須行動。3M前CEO理查德?卡爾頓說,“我們公司其實是無意碰上了一些新產品,但是,千萬別忘記:一定要行動才能碰上?!被厥讑W康集團董事長王振不是在1987年8月8日的大火后痛下決心辦廠,哪有今天如此輝煌的奧康?回想禾豐事業的歷程,同樣,若沒有1995年金衛東董事長毅然決然地放棄外企選擇創業,也不可能有今日的禾豐。無論是過去的發展,還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這樣一個道理:事業的成功不是設想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5.企業發展快,必然會有困難和問題,這十分正常。但是,我們決不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等待問題解決后才出發,必須立即行動,在前進中解決問題,在不斷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高速成長。這個道理好比駕車旅行,如果我們總是因為擔心半路拋錨,對車檢來檢去或不肯啟動出發,那么,我們何時才能到達目的地?溫州之行的此點體會尤為深刻。
6.15—18年完全可以成就一個大企業,可以在某一行業成大氣候,但必須超常規高速發展,必須遵循成就成功大企業的規律。
在我離開溫州去飛機場的途中,見路上有賣報紙者,遂掏錢購買,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報紙是免費的?!笆撬徒o司機的嗎?”我問?!安?,是送給乘客的?!边@時,報紙已被遞到我手中。我不禁再次折服溫州人的經濟頭腦和深謀遠慮。是啊,讓更多的人了解溫州和用各種方法吸引投資者豈不是可給溫州帶來更大的繁榮嗎?我深信,定會有許許多多溫州的神奇我尚未來得及了解。
穿梭于溫州市的街路,我看到一幢幢雄偉的高樓正在寸土寸金的溫州拔地而起。我斗膽預言:溫州經濟的今天將是我國眾多城市的明天,溫州輝煌的明天也必是祖國燦爛的未來!